为美国心脏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威廉姆·坎纳教授说:“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这应该成为心血管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界的长鸣警钟。□见习记者王嘉译
芬兰北卡
一级预防的典范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70年代末,心血管医生帕斯卡开始专心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他在芬兰北卡的一个省做示范实践。经过近20年的努力,芬兰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80%,总死亡率下降了50%,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10岁,北卡成为一级预防的典范。
这些不是依靠得病后放支架、搭桥等治疗方式实现的,而是通过健康教育、科学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全民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从每天早晨吃涂黄油的面包向每天坚持吃蔬菜、喝低脂或脱脂牛奶、增加运动量转变。
最终向全世界证明:预防绝对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丽传说。
“支架”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比较高,多发生在术后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是心脏康复的黄金时期。胡大一教授认为,支架是一种好的治疗技术,但是支架并没有预防其他血管再梗的作用,支架是“卖汽车”,心脏康复是“4S店”。
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33万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种只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康复的做法,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再手术,医疗支出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胡大一教授一直在大力推广心脏康复理念,即形成预防、诊疗、康复为一体的“4S”防治模式,这种做法在欧美国家已经广泛开展,而且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总死亡率降低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0%,反复住院、反复血运重建患者也大幅减少。
具体来说,要按照“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对病人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随访。
除此之外,胡教授还提出要建立为病人服务的团队,团队里要有医生、护士、营养师、理疗师、心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药剂师及患者的家庭成员。
针对不同的人群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患者,要做到康复、预防体系的兼顾;对于高危人群,重点在于健康管理;对于老年群体,要以医养结合为主;对于健康人群,也要做好指导,使身体的健康状态得以保持。
运动是良医
运动是良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全民健康。”
体育界和医学界跨界融合,凝结东方传统与西方智慧。在采访胡大一教授的过程中,他曾多次提到日行“万步路”的益处。一万步是追求健康的目标,是追求健康的心态,是对身体机能的考量以及对内啡肽(又称安多芬,是一种内成性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等同天然的镇痛剂)效应的掌握。
胡教授认为,选择一项感兴趣的有氧代谢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跳绳、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等,悠着点儿劲,耐心点儿,养成随时、随地、生活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人生态度与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的体现。
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都离不开医疗,主动做好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管理的意义在于真正改变“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