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热点

“杏林春暖”——对话河南肝移植技术带头人张水军教授

2022-08-27 10:1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7月25日,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跨越三省四地,追溯红色记忆”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以“聆听红色故事,铸大医精诚之志”为主题的活动,走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寻找青年学生的名医榜样。

张水军,男,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与肝移植外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林宗扬医学教育奖、全国百名优秀医生等荣誉称号。自踏入医学殿堂后,四十年如一日地为肝胆胰患者服务,在临床上获得患者与业界的普遍认可;始终关心医学教育,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挤出时间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四十年铸肝胆志,妙手赋新生

器官移植技术,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是当今医学领域最顶尖的一项技术。20世纪90年代,国际肝移植技术日渐成熟,而国内肝移植由于供体缺乏等原因发展缓慢。但国内终末期肝病患者基数很大,肝移植技术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水军教授看到了这些患者的痛苦,身为共产党员的他明白,中国必须有人去攻克这项创新技术,去探索医学领域的最前沿,以除人类之病痛。

1994年,张水军团队开始筹建肝移植实验室。在当时比较困难的环境下,经过两年没日没夜的动物实验研究后,于1997年8月23日,张水军主持完成了河南医科大学的第一例临床肝脏移植手术。随后一年,成功进行了河南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此后,张水军教授继续深入研究肝脏移植技术,不断带领着团队创新发展,并成立了河南省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河南省肝移植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

“肝脏移植技术是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同时对外科学的学科发展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还有更长的路需要去走,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每当谈起肝脏移植技术时,张水军教授表示,要不停滞于当前成就,而是面向未来,继续用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努力为广大患者散发光与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尺讲台守初心

张水军教授1977年以学生身份来到河南医学院,毕业后不久便以教师身份重回河南医学院。“我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四十年了,如果白天忙,我会在晚上挤时间给同学讲课,从未间断。”他说到。

实践队员疑惑,为什么张老师如此坚持?张老师笑了,“我作为教授,上讲台是应该的,这是作为教师的一份义务。当然这也是我的热爱。”谈起了医学教育,张水军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医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思政教育,因为从事医学事业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张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将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看来,医学生要医学报国,“只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们才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将来才能为医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会投入全部的精力来为我们医学教育和我们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做出我自己应该做出的努力,这是我的初心,更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义务。”张老师字字恳切,不忘自己为医学事业、医学教育事业而奉献的初心。

守正创新强根基,文化自信聚合力

医学这个专业仍有很多未知,是最需要创新的专业。张水军教授是广大医学生的创新榜样。“创新是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需。”张水军教授立足于肝胆胰外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近些年来更是带领团队从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肝移植例数更是曾达到全国第二、第三的名次。

在医疗技术创新之余,张水军教授也很注重传承医学文化,以此促进郑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和双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宣传国家文化自信,作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的一员,张老师一直在为他的母校——河南医学院的文化传承而努力。

最后,张水军教授给实践队员几条医学学习中的建议。首先要改进学习方法。课前充分预习,上课有目的地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达到永久记忆。其次,同学要对自己的学业、事业有规划,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第三是要加强课外知识学习。未来的事业,一定是超越书本的,只有掌握更多知识才能取得更好成绩。最后是吃苦耐劳。想要更进一步、想要超越别人,就必须比别人更加吃苦耐劳。有了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国人是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敌人都能战胜的。(张黎光  单继恒/图)

责任编辑:祝萍  审核 :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