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一例过度降压引发的悲剧

2017-06-30 16:35 来源:医药卫生报

□高凤娟


案例

王师傅是某医院司机班的师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间断服药,平时未监测血压。1周前,王师傅出现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改变,无视物旋转,无耳鸣,自行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毫克/天,症状有所好转,但出现右手麻木症状且持续存在,无其他不适。

因为和同单位的小秦医生非常熟悉,上班不忙的时候,王师傅来找小秦医生测血压,发现血压较高,为160/10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小秦医生询问其病史后考虑头晕原因为高血压病,右手感觉麻木有可能是中风前兆,因此心里非常着急,心想:“王师傅跟我这么好,我可不能让他得脑梗死,需要尽快把血压降下来。”小秦医生告诉王师傅:“您的血压还是高,最好降到正常,越低越好!”于是,小秦医生让王师傅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毫克/次,2次/天,同时服用厄贝沙坦150毫克/天。

2天后,王师傅再次找到小秦医生复查,血压120/80毫米汞柱,两个人都非常满意。但是谁也没想到,复查后的第二天,王师傅因为“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急诊入院了。

入院查体:血压108/68毫米汞柱,神志清楚,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弱。做急诊头颅CT,结果提示分水岭区脑缺血性改变,入院被诊断为分水岭区脑梗死。

小秦医生第一时间出现在王师傅床边,望着眼前连衣服都自己穿不了的王师傅,一脸惊讶地说:“王师傅,您怎么突然就偏瘫了?”王师傅一脸沮丧地说:“昨天晚上喝了一顿酒,今天早上就这样了。”即便如此,小秦医生依然万分紧张,心里嘀咕着:“王师傅是不是让我给治坏了?”

带着诸多困惑,小秦医生急忙请神经内科专家会诊。

小秦医生究竟是否存在治疗失误?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如何?目前应如何治疗?

专家会诊意见

降压过快、过低,药物应用不合理

分水岭区脑梗死又称边缘带脑梗死,一般认为多由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患者常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多于睡眠时、安静时和血容量、血压过低时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各异。患者表现为轻度偏瘫,是分水岭区脑梗死皮层前型的主要表现。

本例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低血压造成脑灌注不足,继而出现脑动脉远端交界区动力性供血不足,其中降压药物使用不当,以及过快、过度降压是主要原因,大量饮酒是诱因。患者在发病前大剂量联合使用降压药,血压下降过快、血压过低,进而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有研究称,过度降压不仅会导致脑灌注不足,造成分水岭区脑梗死,短时间内降压过快,血流速度急剧下降,加之原有的高血压病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亦有可能造成心脏灌流严重不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高血压病。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关于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即对大多数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病患者可开始给予小剂量降压药物;2~4周后,如果疗效不明显,而不良反应少或患者可耐受,可增加剂量。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类药物。本例患者在血压不达标时,增加降压药剂量的同时联合使用另一种强效降压药的做法是不当的。

分水岭区脑梗死,预后较好

本例患者的治疗首先应减少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130~150/80~90毫米汞柱,扩容治疗,增加脑灌注,改善脑血液循环;同时评估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戒烟,应用脑保护剂等综合治疗。

分水岭区脑梗死易发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老年患者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积极完善颈动脉检查,评估动脉硬化情况,缓慢平稳控制血压,不要快速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防止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改善是慢性病治疗的基础

本病例中,患者饮酒后出现血压波动,加重低血压的发生,推进了脑梗死的进程,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包括戒烟、控制饮酒、饮食运动指导及生理、社会、家庭因素的评估,都是治疗的基础,都是医生始终需要对患者强调与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后记

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1周的入院治疗,王师傅左侧肢体轻度偏瘫的症状明显缓解,好转出院。小秦医生深刻地认识到,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是降得越低越好,特别是老年人。降压治疗则应遵循指南,小剂量起始,缓慢平稳,逐渐达标。反之,过快、过度降压有可能增加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对患者是非常不利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