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她,一直是“最可爱的人”

2017-06-10 14:3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原标题:她,一直是“最可爱的人”)

    杨志(前排右二)从朝鲜战场回国前和战友的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刘瑶贺笑天

核心提示|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并最终获得胜利。其中有一批年轻的志愿军女战士,也毅然离开温暖的家,参军入伍,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她们担任着雷达兵、战地记者、战场救护人员、文艺兵等工作,奉献了热血和青春。最近出版的《志愿军女兵风采》收录了200余位女兵,唯一一位来自河南的杨志,现已81岁高龄。她把青春抛洒在战场,挽救了无数战友的生命,转业后扎根河南,成为河南省粮食厅卫生所一名普通的医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践行着医者仁心。如今她居住在澳大利亚,仍然心系祖国,大爱无私,救灾助学。而她朴素的做人哲学也作为家风家训一代代传承,培养出优秀的子孙,清风满家之余,又将传统文化精华传扬海外。

关键词 战争

把青春抛洒在异国战场,隆隆炮火中邂逅爱情

16岁,是如今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然而在特殊的年代,青春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1951年3月,当祖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时,年仅16岁的杨志,不顾年幼体弱,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响应祖国的号召,强烈要求随部队入朝参战。

画册里英姿飒爽的女兵,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累累的战争伤痕。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杨志,祖籍四川,1950年3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卫校。

1951年3月,南方已是春暖花开,北方依旧寒气凛然。杨志和伙伴们一起,第一次来到河北辛店,适应北方生活,然后在东北待命,杨志把头发剪得比男孩还短,为进入朝鲜做准备。

但没想到,在火车站跟车入朝,就跟十二军军长肖永银“撞”个正着,肖永银怕瘦小的杨志吃不了战争的苦,拒绝她入朝。倔强的杨志不甘心,不但不听军长的劝告,反而更加坚定了入朝的信念,无奈的肖永银,只得准许她入朝。杨志被分配到卫生部七分院。

与此同时,湘西保靖人、十二军军政大学的文化教员滕久有和战友们一起,也进入了那个陌生的国度。而这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小伙儿想不到,不久后他将在炮火隆隆的异国战地邂逅此生挚爱。

杨志回忆,当时战地环境艰苦,每天敌机、大炮狂轰滥炸,卫生所的病房就是简陋的民房,病床是用木板搭成的东北大通铺,护士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给伤员擦伤口换绷带,也要抬担架,背受伤的战士,甚至还要钻山沟、山洞,劈柴生火做饭。

长期住阴冷潮湿的坑道,杨志不幸得了类风湿,并高烧39度,关节肿胀得厉害,走路都困难。后来,杨志开始在军部治疗,并割去了扁桃体,但高烧依然不退,又被转到后方医院治疗,可效果并不理想。无奈,杨志只得离开报效祖国的战场,极不情愿地回到了地方。

滕久有,学历高又懂外语,被派到侦察排。一次腿部受伤住院,正好被杨志护理照料,两人心心相印、结为连理,成就了漫天硝烟里的一段爱情奇缘。

关键词 转业

支援地方建设,河南成了第二故乡

1961年,掀起支援地方的热潮,杨志积极响应,跟十多位同事一起来到河南郑州,在河南省粮食厅卫生所工作,正如现在的全科医生一般,只要跟医务相关的,杨志都得管。同年,爱人滕久有也辗转落户郑州。

杨志在粮食厅大院可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谁的忙她都帮。不光是大院里的职工和家属,就连盖房的农民工、街边卖凉皮的商贩,甚至是拾荒者,只要有个头疼脑热,最先找的准是杨志。

回国后的杨志,选择继续深造,报考了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四年后,杨志成为一名医生,被分配到北京国家粮食部工作,北京成了滕久有、杨志夫妇第一个落脚的地方。

1961年,杨志和爱人滕久有来到郑州。从此,河南成了滕家人的第二故乡。“我出生在郑州,名字里的‘予’代表河南。”二女儿滕予平操着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自豪地说。

“我妈白天在卫生所工作,下班回家饭还没吃到嘴里,就被邻居喊去医病了。”在滕予平记忆里,只要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母亲都会自掏腰包给对方买药。

在子女眼中,杨志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总把方便留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和家人。“爸妈工作忙,我们都是七八岁学会做饭,生活上从不让他俩操心,春节置办年货,也都是我们几个的事儿。”现在,回想起当年“小鬼当家”的经历,滕家兄妹仨仍是耿耿于怀。

面对儿时被“散养”的日子,滕家后代没有抱怨,反而给予更多理解。“道理我们都懂,老革命老干部,舍了小家才能为大家。”滕予平说,父母向来公私分明,家里写封信,信纸邮票都是自个儿买,添置个新家电,发票也得存上好几年,“公家的便宜一点不占。”

1995年滕久有、杨志夫妇退休后,跟随长子滕振平定居澳洲。生活条件好了,可老两口依然过着“艰苦”的日子:一双穿烂的袜子一补再补;嫌国外衣服贵,几乎不采购,唯一买过的一条裤子,只花了13澳元……

自己不舍得吃穿,钱都花哪了?“都做好事儿了!”滕予平说,这些年,父母身在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只要看到祖国同胞受灾受难,老两口都会给原单位寄些钱,让年轻同事帮忙捐给灾区。

其实,滕久有、杨志夫妇做的好事儿,远不止这些。经历过战争年代、心地善良的他们,还资助了远在滕久有湘西家乡的数名贫困大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已博士毕业,有的在一线城市落户。“我爸只要听说谁家孩子没钱上学,他都会提供帮助,把学费、生活费,甚至是电子产品的采购钱,都会直接打到孩子的账户上,从不求回报。”滕予平说。

关键词 传承

小辈继承老一代朴素的做人哲学

至今,滕家兄妹仨最难忘的,仍是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搬个小板凳坐在小院里,听父母讲当年打仗的故事。“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滕振平说,父母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是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生活态度。

做人,宽容、本分;做事,多积德行善,不求回报,滕久有、杨志夫妇朴素的做人哲学也作为家风家训一代代传承。

滕振平的女儿滕腾,生于1985年,随父亲生活在澳洲。目前,已是中澳贸易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澳大利亚澳腾达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年纪之轻,成就之大,或许不少人会给她贴上“富二代”的标签。

然而,如果说滕腾的成功源于家族的援助,那么这笔“财富”,仅仅是汲取了良好家风的精华。从创业初期开始,滕腾从没想过依靠家里的帮助,全是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打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把传统文化精髓传扬海外,是滕腾的理想,她也一直在为之而努力。现在,澳腾达集团建立了中国孔孟文化园区,教授中文、书法、中式乐器和烹饪等传统中国文化技艺,预计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这对于中澳文化交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