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热点

重度高温来袭!小心这种死亡率50%以上的病……

2019-07-24 16: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连续几天高温天气,热射病(中暑)也随之而来。中暑,不是个小问题吗?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一病区主任王文杰介绍重度中暑会导致多脏器衰竭,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惨痛案例历历在目

犹记去年河南某高中新生刘某,女,16岁,在军训期间,中暑昏倒,后出现意识昏迷,呼之不应,急送校医院测体温41.5℃,后急诊送入附近医院,实施抢救后病情仍在加重,危及生命!医院与家属沟通后,通过省医互联智慧分级诊疗体系平台顺利转入省医中心ICU一病区。

经诊断,患者为“热射病”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肝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肺部感染”  “横纹肌溶解”  “电解质紊乱”等。

医护人员立即开展呼吸机辅助呼吸、降温、脑保护、抗感染、营养神经、降颅压、镇静解痉、化痰、保肝、退黄、护胃、输血、肠内营养等治疗。万幸送来及时,经多方位、高强度精准治疗,3周后,刘某终于苏醒,病情逐渐好转。

热射病到底是个啥?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致命性病症。

重度高温来袭!小心这种死亡率50%以上的病……

在中暑的分级中,热射病属重症中暑,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并伴有高湿的天气,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堪称“夏季杀手”!

防重度中暑,不容忽视!

以下几类人群,要格外注意预防热射病的发生:

重度高温来袭!小心这种死亡率50%以上的病……

如何预防热射病?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一病区主任王文杰介绍,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人体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等表现。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重度高温来袭!小心这种死亡率50%以上的病……

哪些因素易致病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热射病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进行强体力劳动,又无防暑降温措施时,对高热环境不适应者,易发热射病。

一、环境温度过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热量。

二、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使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三、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人体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四、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重度高温来袭!小心这种死亡率50%以上的病……

如何预防和急救

一、在炎热天气里,人们尽量不要长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外出时,应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

二、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时可适当多吃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三、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如建筑施工人员,要注意防暑降温。

四、企业应改善劳动条件,为作业人员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和药品,并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可采取多班轮流作业制度,避开在温度较高午后安排作业。

五、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不宜参加剧烈运动。

六、相对于成人,小孩的体温上升很快,由于身体代谢旺盛,其体内水分流失速度也较快。家长要做好监护工作,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封闭的汽车内,以免孩子受到高温侵害。

七、一旦感觉不适,要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水或服用防暑药品。

八、对于热射病患者,应迅速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帮助其补充水分,用冷水为其擦拭皮肤,并尽快将其送至医院接受治疗。

总之,出现中暑现象要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夏季高温来袭,烈日下仍有许多城市建设者在坚守岗位,辛苦工作,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同志......也有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繁忙之际,别忽略自己的健康。

如何预防中暑?

首先,应大量饮水。高温天气下,应增加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饮水应少量多次。同时,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如果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500~1000ml)清凉且不含酒精的液体;同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其次,注意饮食和休息。饮食宜清淡,少吃高油脂食物。高温环境下的人们应摄入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蔬菜水果。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和空调直吹。

再次,高温条件下,尽量多在室内活动。如需室外活动,可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太阳直晒。外出时,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衣服;注意防晒;可随身携带防暑降温类药物,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若感觉到心跳加速且胸闷憋气,甚至头晕、无力等情况时,要停止一切活动,迅速找到背阴或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

最后,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婴幼儿、高温条件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再次提醒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将婴幼儿单独留在车内。(尧青 王庆祥 杨文博)


责任编辑:陈思  审核 :姜秋霞